現在的政治人物,很喜歡看民調來辦事,只要哪本雜誌出了什麼民調數據,還是什麼施政評比,一定買回來詳加研究,再針對自己不足的地方做補強,這種民調治國的普遍現象,到底是好是壞呢? 以前苗栗縣是首長施政滿意度民調最高的縣,為何最高,大家都知道,舉債來做一些討好縣民的事,不明究理的縣民就傻傻的按讚,殊不知這些錢可是以後要從自己荷包拿出來的,若市民眾對首長施政的模式清晰,這個讚應該會倒過來比才對。也有縣市首長想拼閱讀力,於是大筆的經費撥下去,送給各校的圖書大約是原本各校藏書量的三分之一以上,但是一下子進來這麼多書,學生連去年的新書都還沒看完,還有能力消化今年的嗎?這就是執著於名調數字,評比數字,導致施政的決策走偏了。民調的數字,可以當作參考,但不一定要接受,還要考慮現實狀況,再來決定實行的方式較恰當。 各大宗教,也執著於數字的迷失,第一個數字,是信徒人數,第二個數字,是存款簿的數字。這兩個數字,其實也是息息相關的。因為人多,捐款也多,是必然的道理。許多的宗教領袖,也認為自己如果能拉更多的人加入,表示自己對自家的神愈有貢獻,將來可以坐到離神較近的位置。而募得款項愈多,可以把自家的宗教場所蓋得愈豪華,愈可以彰顯自家的神是一個神力無邊的神。在這種數字的迷失下,許多宗教紛紛與政治掛勾,與企業相結合,這種合作模式,到底算是互利共生,還是狼狽為奸,或是團結力量大呢?留給大家自己判斷。 宗教真正該注重的,是修道的本質,應教導人如何脫離輪迴,少造業,而不示在拼人數,拼存款。一旦迷失宗教本質,向金錢靠攏,就充滿了銅臭味,滿身的銅臭味,到了天堂大門就被趕下去,洗好再來。金闕宮眾的就是修道的本質,教人如何還掉累世欠債,改掉今生惡習,早日跳出輪迴,所以不會在意錢的多寡,信徒人數的多寡,還是一句話,願者上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