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師卻無動
大家在求學過程中,常常遇到老師在上面賣力地講課,下面的同學卻是一臉惘然,不知是在想甚麼事情。也有老師在旁指導學生操作,學生卻是講一動才做半動,或者乾脆不動,等老師動給他看。這些學生明明就在老師旁邊,對於老師的指導卻無動於衷,這也曝露了現代教育的缺失,就是一切都幫學生想好好的,要學生跟著做即可,如此學生就處於被動的地位,更失去主動求知的慾望。反觀古代的師徒制,學生要想學一門功夫,得先在師傅家打掃三年,才可以上手,期間還要對老師畢恭畢敬,才能盡得真傳。這兩種師生的關係,親疏有別,收獲也不同。
在修道的路上,每個人都有無形師在旁,才能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確。積極的學生,會照著無形師的指示來做,不敢懈怠,甚麼時間該做甚麼事,都做得好好的,不需無形師來提醒,甚至會舉一反三,做得比老師交代的更多,而且更好,如此修道的成績,才會蒸蒸日上。但也有懶惰的學生,老師交代十件事,卻是做得很掉漆,被數落一頓之後,就心生怨懟,連做都不想做,或是勉強做了,卻是不甘不願。這看在無形師的眼裡,一定覺得朽木不可雕也,不如丟到火爐裡去當材燒,不再看了傷心。
世俗的修道人,拜師不是拜無形師,而是拜一本書,對於書的解釋,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主,而不去問當初寫這本書的神。但也因為問不到,就自己當起老師了,讀了幾年之後,自己便能開班授課,當起一代名師了。後面的人,也不干落入人後,群起效尤,遍地開花,所以即使拜同一本書為師,卻出現各式各樣的派別,就是因為世俗之人,好為人師之故。如此人師,無法與上天溝通,更無法正確傳達上天的旨意,完全就是誤人於道,講愈多,錯愈多,自以為在做功德,實則在造孽。
學貴慎始,要修得大道,就要先尋得明師,金闕宮的眾祖師,是有天令的明師,跟隨著眾祖師來修行,才會在修道路上有所長進,但也要自己肯付出時間來學習,才能不斷精進,千萬別學世俗人,奉了一尊神明在家,除了早晚三炷香,就沒什麼動作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