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君子交絕,不出惡聲。」一語出自《戰國策・燕策》,大意是說:有修養的人與別人斷絕來往的時候,是不會說不好聽的話的;延伸的去品味其中的內涵,可以理解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,或是碰到與自己理念不合,所謂「志不同,道不合,不相為謀」,就算雙方絕交,也不會因此懷恨在心,事後仍然會與對方保持一貫的君子風度;戰國時期樂毅與燕昭王的歷史典故,「君子交絕,不出惡聲;忠臣去國,不藉其名。」便是最佳的寫照。 人生中有善緣,就會有惡緣,如果謙恭低調的去善解惡緣,那人生中的惡緣就會逐漸減少,未來的人生必定逐步走向光明;然而,當人出於自私的觀念,以偏私的立場意圖保護自己時,往往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思緒,對於自己不認同,或是理念不合的人,大多會採用昧著自己的良知,以偏激,惡意攻奸的方式去掩飾個人的無知與愚昧,這樣回應的結果必將是自食其果,惡緣得不到善解,將來說不定還有拔拳相向的隱憂。因此,古代的君子賢達,絕交時從不惡語相向,即使因為曲高和寡、理念不合,離開某個地方或團體時,也不去說它的壞話;修口積德,不論對任何人來講,都是有利無弊的。 所以說中國古人所謂「君子交絕,不出惡聲」,這是對的!你跟人鬧翻了,說人家壞話,別人聽了便對你有了警覺,為什麼?你會說他的壞話,將來你也會說我的壞話,我必對你敬而遠之,所以頭腦稍微清醒一點的人,決對不敢與你真心相待,跟你做朋友,為什麼?因為他們知道將來說不定為了一點小事得罪你,必將同樣受你所害。 在現實生活中,友情破裂、同事關係鬧僵是常見的事,朋友之間一時的言語不合,兩個人頓時反目成仇也時有所聞,所以人世間就有了絕交之詞。沒有教養的絕交者們大吵大罵,甚至拳腳相向,最後發誓老死不相往來的結果固然可悲,絕交之後再用惡語去攻擊對方就更沒有道德可言;俗話說:「怨怨相報何時了」,惡緣不解永遠無法了結,到頭來仍然是自己的痛苦之源;寬懷大度、謙恭忍讓是善解惡緣的大前提;品德高尚的人心中是沒有敵人的,你罵我,我可以不理你,你汙衊我、毀謗我,我可以不睬你,原因很簡單,因為我心中沒有恨! 人生中最大的困憂不是物質的貧乏,而是在於精神上無法達到安靜祥和的心態;常懷忍讓與感謝之念,就能容納他人的過錯,不至於惡語失德;立志於修心養性的人,當以修口為先。《地藏經》上講墮地獄,地獄有三重:身造的罪業少,墮的是小地獄;口業是墮十八層地獄,這是墮大地獄;念頭那就更重,所謂意業,墮無間地獄;在斷惡修善裡面,除了意業,口業是最重的,也是最容易犯的。 本來是不想寫這篇文章的,因為若與你一般計較,便是與你同樣的一般高度;同修一場,善緣也好,惡緣也罷!好聚好散,原本是人生中不斷上演的劇碼,有必要把這齣戲演得這麼爛嗎?
3 迴響